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車石膏!

為了我們團隊一直難產的產品,我只好親自跑一趟工廠,
請老師示範。美其名說要做記錄,當作課程教材,其實....我真的只是要“確認“黃老師是否有在進行。(得罪啦!老師真的很用心教我 很感激呀!)

首先先改原型的設計稿。
經過幾次的討論,黃老師指出原設計稿的結構有問題及可能日後在生產上會遭遇到什麼困難。
關於這點,也應證我們之前浪費兩個月無法得到成功打樣的狀態。
總之,在上星期二,整天跟著黃老師跑了中北兩家手工藝研究所跟幾家原料廠商之後,收穫最多的是黃老師很善良地、不怕麻煩地介紹專家們給我認識(還讓我混進了原料公司的實驗室 哈!),在長長的車途中,也分享了自己如何以閱讀跟自學來進步,總之,雖然坐了一整天的貨車南北跑,但,真的覺得上了很寶貴的課!只能感謝老天爺真的讓副校長那句“賽翁失馬 焉知非福!“給發生啦~

好啦~以上是更年期婦女的牢騷。下面是工作的記錄:

1.把設計稿改成工作稿。因為設計稿上所標示的是燒成的尺寸,所以要把設計圖的規格放大到1.05倍。記得,要計算精確與標示清楚。以下三張是改過的圖,結構上也做了改變,以防止燒製後變形的問題。 (改掉的圖我沒放上,是商業機密啦! 反正同學最後會看到成品。這個改圖的靈感是在草屯手工藝研究所參觀時想出來的....)


2.黃老師的工作台。希望我們也可以建置一台來玩玩~ (大概五、六萬吧)
3. 這塊木頭是用來撐住維持重心的木條所用的。上面寫著比例是水跟石膏的比例。
不過黃老師有交代,比較大型的石膏模型可以用到1:1.4 以保持較高的硬度。
4.這是車台上的石膏基座。老師特地轉下來給我看....(真的很有耐心)
5.老師的石膏基座上有尺寸刻痕 以方便工作。在開始製作石膏模前,先用水讓基座石膏吸到飽。黃老師說上隔離劑有時會造成過程中原型脫落,讓基座吸飽水也有一樣的效用。(一直加水到石膏不吸水為止)
6.混石膏,在工廠的牆上貼了一張數據表格,以方便計算。
7.製作圍板。用陶土把邊縫填滿。

8.混石膏時,在石膏粉加水後,請稍等一下。翻攪的動作可以從底往上撈動,讓氣泡出來。建議大概四分鐘,一直打到像奶昔的濃度。
9.倒入模板。手可以像彈琴一下,由上往下輕敲,也是幫助氣泡浮出。
10.完成的石膏柱。
12.以木棍作為平衡的支點。(木棍前端有鐵釘,刺入前方的木條以平衡)另外一支就是車刀。
老師先把表面處理平整。
13.用不易暈染的蠟筆做記號,定下中心。


14.車出上杯的內型後,老師用水砂紙打磨。
以上,是八小時裡的兩小時。其他六小時,在老師的工作室挖了不少寶藏(好書很多呀!!)老師好學的精神令人敬佩,重點是,這些書都有看完呦!看老師在書上畫的重點,就知道老師用功的程度!光討論書本,去哪邊買書跟找資料,又花了兩小時.....總之,很過癮啦!

好啦!希望我可以快快完成進度。各位,我們一定會在五月拿到成功的樣品的!!
讓我們迎接新氣象吧:)